全职美工 姑苏纪事:历代姑苏竹枝词的风土人情之美(下)

发布日期:2024-09-15 09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42

全职美工 姑苏纪事:历代姑苏竹枝词的风土人情之美(下)

图片全职美工

苏州本籍诗人、文人,他们不仅是吴地文化的体验者、参与者,也是吴地辉煌文化的创造者。长期生活的感性体验,使得他们所创作的姑苏竹枝词比起外地来苏文人的作品,更能全面深入细致地体现出吴地的风土人情之美。在苏州文化史上,清代的顾禄、袁学澜等人,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,他们专以苏州乡邦文献整理研究为已任,诗歌创作以苏州节令诗和姑苏竹枝词为重点。袁学澜《自题<吴郡岁华纪丽>》中的“吴趋风土著清嘉,弄笔闲窗纪岁华”二句,可以作为顾、袁二人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的总体评价。

顾禄,字总之,一字铁卿,自署茶磨山人,道光、咸丰年间苏州人。顾禄家境富裕,富才性,喜结交名流,好友韦光黻在《闻见阐幽录》中说他“恃才华,纵情声色,娶妾居山塘之抱绿渔庄。刻《清嘉录》《桐桥倚棹录》,外洋日本国重锓其版,称为才子”。袁学澜也曾在《重过抱绿渔庄感旧记》一文中这样写道:“昔乙未秋,余与顾曾相识于青溪邀月榭,时彼豪气方盛,志方恣,挟赀出游,骛声逐利,遍交贤杰,衔杯接欢,日驰骋于酒场文社间,颇以豪侠自命。”

图片

《清嘉录》书影

顾禄一生尤措意于苏州风土、风情,所著《清嘉录》,取陆机《吴趋行》中“土风清且嘉”一语的意思,按照十二月为序,详细记述了苏州地区的节令习俗,并以大量的经史典籍、地方志、历代诗文作品加以参证,是全面记录苏州节令和风土人情较为全面的经典著作。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高度评价此书曰:“顾铁卿以详记苏州岁时风俗,并加考订,著《清嘉录》成名。”(顾颉刚《苏州史志笔记》)虽然顾禄自己未多作关于吴地岁时风俗的诗词,但他在《清嘉录》中,却收集了大量先贤和同时代人所写的苏州节令风俗诗词,其中尤以竹枝词为多,兹举蔡云和徐士鋐对苏州独特节令风俗“石湖串月”和“冬至大如年”的描写,由此可以感受一下苏州民俗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情:

图片

行春桥畔画桡停,十里秋光红蓼汀。

夜半潮生看串月,几人醉倚望湖亭。

有几人家挂喜神,匆匆拜节趁清晨。

冬肥年瘦生分别,尚袭姬家建子春。

上传产品

——蔡云《吴歈》全职美工

秋风十里绿蒲生,串月看来虚有名。

十八桥环半遮没,渔村一点水边明。

相传冬至大如年,贺节纷纷衣帽鲜。

毕竟勾吴风俗美,家家幼小拜尊前。

——徐士鋐《吴中竹枝词》

图片

因为住在山塘街的缘故,顾禄对虎丘、山塘一带的历史文献和风俗民情特别熟悉,因而曾专注于此,完成了《桐桥倚棹录》,“是书以桐桥为虎阜最著名之处,故名曰《桐桥倚棹录》,盖摘取李嘉祐'春风倚棹阖闾城’诗意也”(顾禄《桐桥倚棹录·凡例》)。顾禄在编写的过程中,特别注意以往史家、学者和修志者所轻忽的内容,他在《凡例》中就明确指出:“山塘市廛、工作、舟楫、园圃之属,志皆缺而不载,止偶载一二物产,志体自应如是。”顾颉刚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认为此书的价值正在于此:“此书最佳部分为市廛、工作、园囿诸部,足见当时苏州商业、手工业及园艺业之情况,以前修志者所未措意者也。”(顾颉刚《题<桐桥倚棹录>》)

《清嘉录》和《桐桥倚棹录》二书曾因种种原因,在日本备受关注和推崇,在中国却不能广为流传,在顾颉刚等前辈学者的绍介、刊布后,学界越发重视其学术价值,南开大学文献学家来新夏先生的一段评价,堪为定评:“清代的风土杂著颇多,重要都邑几乎都有,而以谈北京、苏州者为多。此类著述或随笔札录掌故沿革,或按方位记述城坊建置,或发之于吟咏,或以之为导游。其能以月为序,以节令民谚为题,叙地方风土人情,娓娓详备,兼能参稽群籍,附加考按者,自当以《清嘉录》为最。”(来新夏《清嘉录·桐桥倚棹录》前言)

图片

山塘街老照片

图片

在顾禄之后全职美工,苏州又出现了一位有“风俗诗人”冠冕的文人袁学澜,他在苏州风俗研究和风俗诗歌的创作上比起顾禄,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袁学澜(1804-1879),原名景澜,字文绮,号巢春,元和(今江苏苏州)人。据民国《吴县志》记载,袁学澜“世居尹山袁村”,自幼“独溺苦于学”,23岁时在乡里倡议组织“尹山吟社”,诗歌创作在吴中小有名气。仕途蹭蹬不遇,袁学澜遂决意于苏州风俗人情的调查研究,并以此为诗,创作了千余首专门吟咏苏州风俗、节令以及名胜掌故的诗歌,这些作品收入他的《姑苏竹枝词百首》《苏台揽胜百咏》《田家四时绝句百首》《游吴郡西山诗》《吴俗讽喻诗》《吴门新年杂咏》《虎丘杂事诗》《适园丛稿》等诗集中,袁学澜也因此获得“风俗诗人”的雅号。

图片

袁学澜故居

图片

袁学澜的很多著作以稿本的形式存世,且其中有很多稿本流传保存在日本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处。他另外一部重要的代表作《吴郡岁华纪丽》的稿本藏于南京图书馆,后据此点校出版,世人得以一睹全貌,也成为研究苏州风俗最为重要的一部典籍。《吴郡岁华纪丽》是在顾禄《清嘉录》的影响下,并以此为基础,进行大量的增补而成。全书以岁时节令为序,全面记载了苏州地区的山川风光、风俗风尚、物产工艺、饮食娱乐以及百姓日常生活、生产的方方面面。书中的每一则介绍、考证文字,都是旁征博引,在考证之后都附有大量的诗词作品,其中就有不少是袁学澜自己创作的竹枝词等风俗诗,使得全书不仅具有学术性,电商设计师也极具文学性和可读性。

袁学澜自己对这部著述的自我期许还是很高的,他在《自题<吴郡岁华纪丽>》诗中反复致意:“要与吴中添近事,旗亭补唱竹枝声”“好景从头记四时,山谣里谚并歌词”“田家月令齐民术,本计宜从卷里寻”“频参稼圃蚕桑话,聊代香山讽喻诗”。从袁氏的自题文字中,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出《吴郡岁华纪丽》和顾禄《清嘉录》之间的学术渊源,也可以看到他不避俚俗,对民间文化、风俗人情的高度重视,更可体会到他搜集整理、研究风俗,创作大量风俗诗的真正意图在于秉承白居易以来的讽喻诗传统,正所谓“聊代香山讽喻诗”也。所以,在袁学澜的《吴郡岁华纪丽》和他的诗歌创作中,我们既可以看到纯粹描写苏州风土人情的诗歌作品,可以看到诗人徜徉在苏州山水和历史遗迹中的幽情逸韵,还可以读到关乎民风、士风的讽喻之作。

图片

《吴郡岁华纪丽》书影

图片

“福济喧游四月天,笋鞋争踏运千年。神仙轧处香尘涌,剩有归人拾翠钿。”(袁学澜《姑苏竹枝词》)这是袁学澜所写的一首典型而纯粹的风俗诗,若再结合《吴郡岁华纪丽》的文字记载和考证,就会明白苏州独有的民俗活动“轧神仙”,明白何以吴地士人百姓会在农历四月十四聚集福济观,举行如此盛大的活动。袁学澜《吴郡岁华纪丽》卷四:“福济观在吴郡皋桥东,俗称神仙庙,中奉回祖吕祖像。四月十四日为仙诞日······仙人每化褴褛丐者,混迹观中,有患奇疾者,至是日进香,每得获疗,谓仙怜其诚而济度也。以是士女骈集进香,游人杂闹,谓之轧神仙。”

图片

“轧神仙”旧照

长期隐居不仕的生活,并没有使袁学澜忘却文人的社会责任,他在《吴郡岁华纪丽》的《凡例》中就专列一条,明确提讲到自己著述岁时、风土的目的,就是为了像白居易提倡新乐府和讽喻诗一样,“频参稼圃蚕桑话,聊代香山讽喻诗”也,其中有曰:“其为写承平之风景,纪乡闾之旧俗,以示民去奢即俭之意,则无弗同也。然而著书立说之旨,专以觉世牖民为务,故于卷端,首列吴俗箴言数则,为徇路之铎声,当头之棒喝,其亦诗人好乐无荒,良士瞿瞿之意也。”《吴郡岁华纪丽》卷首的《吴俗箴言》,是袁学澜从历代的苏州著述,或是苏州地方官的文告中摘引出来,聚集在一起的,作为垂戒世人的箴言。这样的文字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,不妨摘引几则:

图片

化民成俗,莫先于兴学育材。城乡村镇,宜设社学一处,延聘学问纯正之士为师。本乡子弟八岁以上,及家贫无资者,州县官量为设处廪谷,概送入学。先与讲明孝经、小学,教之歌诗歌习礼、问安视膳、进退揖让之节,使知存心数行之学,然后以四书五经、程朱传注,养蒙育德。

宴会所以洽欢,何得争夸贵重,烹调珍错,排设多品,一席费至数金。小集辄耗中人终岁之资,徒博片时之果腹,重造暴殄之孽因。自后正事张筵,不得过八菜,费限一金。小集定以五簋。酌丰俭之宜,留不尽之福。物薄而情敦。费省而礼尽,何苦而不为也。

图片

袁学澜在其所作《闾门讴》一诗的序言中,曾批评西晋文学家陆机,说他的《吴趋行》“侈陈富美,未寓箴规”,并明确地提出:“窃谓吴俗日靡,亟宜返本崇朴”“故述是诗以劝焉”。而其所作《春日游吴中诸家园林用东坡和子由踏青韵》的诗序,更加集中地体现了袁学澜的这一思想。在《吴郡岁华纪丽》中,袁学澜对苏州城内流行的诸如迎神赛会、祭祀烧香、灯船妓宴、蟀斗虫嬉这一类的活动,给予了尖锐的批评,认为这些活动滋长了社会上的铺张浪费、攀比之风。他饱含深情地描写了农夫的辛勤劳作,奉劝世人惜福,不要浪费粮食:“是时炎气郁蒸,风绝丝丝,所最难堪者:为食力担夫,红尘赤日也;为锄禾农父,汗雨泥途也。火煜云头,霞烘日脚,蚊飞翡翡,潜啮肌血,煨草驱之不能去,蝇营营,复来扰人。贫家有热恼城,无清凉国,桔槔轮转灌田,无昼夜,其鸣作苦愁声。睹此情景,惺然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矣。”(《吴郡岁华纪丽》卷六《六月溽暑》)时至今日,尚有津津乐道,侈言吴地物产富饶、生活精致奢华者,读此能不汗颜乎?

图片

来源:《苏州档案》公众号

2023-06-12全职美工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 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